第三卷战略部署第15章毛泽东决定开发攀枝花
毛泽东指着挂在墙壁上的一张巨大中国地图,说道:“那就叫它攀枝花吧”。
1965年2月26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作出了《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的决定》。
1965年2月,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,成立中央攀枝花特区委员会、攀枝花特区建设总指挥部和人民委员会,由冶金部统一领导建设的指挥工作。
1964年5月的一天,毛泽东邀请周恩来一同商议三线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问题。
在丰泽园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,毛泽东问周恩来:“你说的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?”
周恩来回答到:“那里荒无人烟,只有漫山遍野的攀枝花……”
毛泽东听后,随口说道:“那就叫它攀枝花吧”。
攀枝花位于四川、云南两省的交界处,金沙江横穿而过,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。
自从毛泽东提出建设攀枝花基地后,国家计委就立即组织了80多人的工作组,由程子华、王光伟两位副主任带队,前到成都与西南局和四川省委商讨建厂的事情。
西南局和四川省委的部分同志有不同的意见,认为在攀枝花建厂交通很不方便,人烟也稀少,农业生产的基础很差,生产生活都非常困难。他们建议作为大型钢厂,应该建在交通方便,有大城市作为依托的的地方,建议另选厂址,同时提出了18个可供选择的理想地方。
程子华带领着考察组,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跋山涉水,对可供选择的厂址一一进行考察落实,也争取选择到最佳的理想地区。虽然许多是交通比较方便的开阔之地或靠近城市,但大部分地点都没有铁矿和煤矿资源,有的还要征用大量土地,而后目标也非常暴露,所以很多被否定了。大家认为只有3个地方可供实际选择,那乐山的九里、西昌的牛郎坝和攀枝花的弄弄坪。
工作组对这3个地方进行了评议,程子华同志和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及专家,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攀枝花的弄弄坪。
攀枝花虽然存在交通不方便的缺点,但却蕴藏着丰富的铁矿、煤炭、水利和木材资源,距离成昆铁路比较近,可以打通攀枝花与成昆铁路的连线,而且攀枝花与贵州的六枝、盘县、水城等大型煤炭基地比较近,有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供给。况且,攀枝花建厂具有较高的隐蔽性,很具有战略性。虽然攀枝花处于崇山竣岭之中,但它不占农田耕地,通过开发,是充分利用的。
通过各种因素反复比较、衡量,大部分都认为攀枝花的弄弄坪是理想的建厂地方。
西昌的牛郎坝作为厂址虽然地势比较开阔,而且与攀枝花较近,但历史上曾经发生10级地震,不利于钢铁厂的安全,而且还存在着与农业争地争水的问题;
乐山的九里地势比较平坦,可以自由地向周围发展,而且靠近工业城市,交通和生活等方面都比较方便,但距离铁矿和煤矿很远,原材料的运输又是一个大问题,而且也存在占用耕地等问题;
西南局和四川省委部分同志,出于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,对建厂选址十分关注,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,把方方面面的利弊都考虑到了,所以,使得厂址迟迟不能定夺。
其实,在攀枝花建立钢铁基地,早在1958年就有过决定。解放后,党和政府就积极组织过力量对这块宝地进行过大量勘探和科学研究,证实了这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,是建立新型工业基地的理想场所。据此,有关部门就积极规划开发这里的资源。
1958年3月,党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,主要讨论国民经济计划,冶金部就提出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的设想,其中新上项目就包括开发利用攀枝花资源,建设新的钢铁工业基地。
毛泽东批准了建设攀枝花的设想,并对开发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表示高度关心,曾经多次过问。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设想受到会议的肯定,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。这就是中央关于开发建设攀枝花的第一次决策。
成都会议后,冶金部等有关部门和四川省都积极行动起来,逐步实现中央的决策。根据当时的情况,计划把钢铁厂建在西昌,成立了西昌工业区,建立了西昌钢铁公司。从1958年起,在西昌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,集结了好几万人的建设大军也开进了西昌地区。中共四川省委派杨超全面负责西昌工业区的筹建工作。后来,苏联撕毁合同。撤走专家,国家出现严重经济困难,在实行调整,压缩建议项目时,“西钢”于1962年被压缩了,攀枝花建设被搁置了。
对于这次下马的某些做法,毛泽东得知后很不满意,指出“这样做是毫无道理的”,批评延误了时间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我这万恶的谪仙之姿》《华娱调教师》《亮剑:我有一间小卖部》【翠微居】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》《高武纪元》《了了》《帝皇的告死天使》【荣耀小说网】《回到仙尊少年时[穿书]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